书院简介
玉喦书院,位于广州市黄埔区萝岗街萝峰山麓,前身为“种德庵”,始建于南宋,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是广州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书院之一。
“种德庵”为萝岗钟姓始祖钟遂和所建立,是族中子弟读书学习处。遂和之子钟玉喦和学生崔与之青少年时在此读书,后均进士考中,道德学问受人敬仰,崔与之官至右丞相,钟玉喦官至参议中书省兼知政事朝议大夫。
南宋宁宗嘉定十二年( 1219 ) ,钟玉喦告老还乡,对“种德庵”进行了精心修缮和扩建,修筑了似园、余庆楼,并在不远处开辟了漱玉台,同时,将“种德庵”更名为“萝坑精舍”,初步形成了一处较有规模的山水园林式建筑。钟玉喦继承父志,在此延师讲学,教育乡中子弟,有多人考上功名,乡中读书之风日渐兴盛。期间,崔与之也辞官归里,与钟玉喦常有往来,并经常在“萝坑精舍”讲学。
钟玉喦去世后,其子钟仕绅为追思父亲德行遗容,塑钟玉喦像于萝坑精舍正殿供后人拜祭,并将建筑正式改名为“玉喦书院”。玉喦书院至清代早期,建筑布局基本完成,后世再无大规模的扩建。清光绪乙亥年( 1875 ) ,钟氏族人钟锡庚召集族人募集资金对玉喦书院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因此,所存建筑具有典型的清代风格。 2008 年 11 月,玉喦书院与萝峰寺被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包括钟玉喦墓、钟氏大宗祠、钟氏六宗祠、诰封将军祠、候仙台、金花庙、招隐亭、山高水长亭、天衢云路牌坊和文昌庙等组成部分)。
今天的玉邑书院,是集书院、祠堂、寺庙、园林于一身的独特文化建筑,实为岭南建筑之瑰宝,文化旅游之胜地。
玉喦书院选址讲究,整体建筑设计科学,结构精巧,布局合理,内涵丰富。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区,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产生了不同的建筑意境,并在热环境、光环境、声环境营造方面与周边环境浑然天成。
玉喦书院主体建筑位于茂盛的果林中,背西北面东南,伴着流水不断的山泉。夏日,东南风沿敞厅-廊道-天井,与庭园里的山泉形成有效的热压通风系统,建筑物内部散热良好,清凉怡人;冬日,寒冷的西北风则被建筑群后的山峰和建筑物封闭的后墙所阻挡,建筑物室内气温较外部更为暖和。
玉喦书院是读书圣地,以庭园结合建筑,如西厅北面辟有庭园、东厅南面辟有天井,均具备良好的采光照度,使人产生文雅与轻松之感;悬挂朱熹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使人产生怀念与奋发之情。曾几何时,这里远离市镇、村落,没有吵杂之声,只有鸟语蝉鸣和潺潺泉声,书院里脱离尘世、修身养性的清静与昔日的朗朗书声是最好的调谐,形成幽静中有生气的声环境,充分体现了古人好山乐水、崇文尚礼的精神追求和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建筑技巧和建设智慧。
玉喦书院总建筑面积约1868平方米,整体建筑群依山而建,利用了环抱状的山势,建筑均朝向正门前的广场,同时,因势造型,纵横都有层级落差,外观雄伟庄严,立体感很强。从左至右、从前至后依次为“入胜”牌坊、似园、种德庵(又称“西厅”)、余庆楼、玉喦堂、天尊堂、观音殿、萝坑精舍(又称“东厅”)、候仙台、山高水长亭、文昌庙、招隐亭、金花庙等,形成四层活动平面。其中,似园、种德庵、余庆楼、玉喦堂、天尊堂、观音殿连成一体,构成玉苗书院的主体建筑;山高水长亭、文昌庙、招隐亭、金花庙、候仙台等附属建筑分布于主体建筑的东侧山坡,依景而设,配合催诗岩、玉屏石、漱玉石、跳波石、流筋石等自然平台,以泉水贯穿串联,形成了听泉观景的园林部分。因功能需求多样,玉喦书院主体建筑内部分隔为多个面积不大、相对独立的房间、小院或天井,共有大小厅堂和厢房20间、庭园3个、天井3个,通过13个巷或廊楼阁相连,结构紧凑,设计精巧。建筑内部错落有致,曲径回廊、鱼池水榭、亭台瀑布分布其中,小巧而秀气,空间一收一放,韵味无穷,整体既庄严雄伟,又轻巧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