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埔有故事丨他给广州留下一处梅林一座书院,故事还在继续……

黄埔有故事

又和你相约

微信截图_20190425175818.png

“一切都终将烟消云散,唯有精神永存”

在黄埔

有这样一个人

800多年来他的名字一直被人提及

微信截图_20190425175847.png 

他留下了一座书院

此人就是钟玉岩

此书院就是玉岩书院

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且随小编一探究竟

 

以德为先种德庵

生前讲学育乡邻

 钟玉岩(11551225),名启初,字圣德,号玉岩,为萝岗钟姓的始祖、宋宣议郎钟遂和之子,钟轼之五世孙。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出生于花县赤坭,八岁时随父迁居番禺萝岗,也就是今天的黄埔区萝岗街。幼年和崔与之在父亲创建的种德庵读书,父亲督教很严,而他亦勤奋,学识大有长进。不过却是屡试不第,直至淳熙十五年(1188年)列为诸生。嘉泰四年(1204年举乡贡24名,开禧元年(1205年)才中甲科进士,时年50岁,终守得云开见月明。

 微信截图_20190425175909.png

 钟玉岩像

他爱民如子。任武昌同知时,当地老虎为患,屡屡伤及人畜,玉岩设法根治虎患,保一方平安。后任福建参议,当时有日本的船只经常到厦门沿海骚扰抢劫,当地的老百姓闻倭色变。为了防御倭寇来犯,钟玉岩组织乡勇,并多次打退倭寇,后来,倭寇逐渐不敢来侵犯,居民才得以安居乐业。他因而受上司嘉奖,升任户部度支判敕进内直起居郎,诏令参议中书省兼知政事朝议大夫。

微信截图_20190425175920.png 

 种德庵

 不料后来却遭奸臣诬陷,参奏钟玉岩组织乡勇,开祸强邻引发事端,欲加治罪,钟玉岩据理力争,才得幸免获罪。经此后,他审时度势,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时年61岁),不宜久留官场,决意辞官归里。

 微信截图_20190425175929.png

  回乡后,改建先前读书处为“萝坑精舍”,构筑余庆阁、漱玉台等胜景。并招募族中弟子,在“萝坑精舍”讲学,课子授徒,闲时从事农桑,隐居林泉,悠然自乐。钟玉岩逝世后,其子钟仕绅塑其父遗像在精舍中供奉,并将萝坑精舍更名为玉岩书院。这是广州早期的著名书院,又是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书院。

微信截图_20190425175939.png 

 此后,玉岩书院历经四朝,得到钟家历代的多次增扩,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建筑格局。今天的玉岩书院与萝峰寺,成为融“儒、释、道”三教于一体,集书院、祠堂、寺庙、园林于一身的独特文化建筑,在中国书院史上是罕见的特例,实为岭南建筑之瑰宝,文化旅游之圣地。

微信截图_20190425175949.png 


玉岩之诞传至今

催诗台边诗尤在

 为了追思先祖,延续文脉,教育子孙,钟氏族人选择每年农历五月二十钟玉岩诞辰日在玉岩书院举办相关纪念活动,因而称玉岩诞。玉岩诞活动丰富多彩,包括祭祀、水果比赛、文会、游会等。

微信截图_20190425175958.png 

 起初,玉岩诞仅仅是一个家族行为,后来演变为萝岗一带的民俗。现在,玉岩诞已被列入广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微信截图_20190425180006.png 

 微信截图_20190425180013.png

 在玉岩诞的祭祀流程中,有一个环节是“文会”,这是在元代时由萝岗五世祖钟子还(钟玉岩重孙)定下来,目的是供文人吟诗作对、交流切磋。钟子还还创立了萝峰诗社,开创了萝岗文人墨客结社之风。这也正是今天萝岗诗社的源头所在。

微信截图_20190425180023.png 

 微信截图_20190425180032.png

 据记载,钟子时常邀集文朋诗侣在萝峰山前的催诗台雅聚,尔后便定下每年正月十五日在玉岩殿祭祖完毕,能诗者要在催诗台上赋诗后方可离去,开创数百年萝岗人都喜结社好读书的良好风气。

微信截图_20190425180039.png 

 催诗台上古荔如华盖,遮天蔽日,终年苍郁不衰,石中间破裂开形成深坑一道,一泓山泉水从岩石缝隙间汨汨涌流而出经岩隙泻下深潭。在这漫长的几百年里,催诗台见证了一代代的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了流传至今的诗篇。

微信截图_20190425180051.png 

 

 碑刻文物荟萃

请君探幽鉴宝

玉岩书院与萝峰寺作为广州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书院之一,历跨宋、元、明、清、民国数百年,留给后人为数不少的珍贵文物。

微信截图_20190425180059.png 

 这里依山而建,雕梁画栋,错落有致,古朴自然。各类碑刻牌匾是玉岩书院的组成部分,其中绝大多数是不可多得的文物。许多出自达官显贵、文人名家之手,时代涵盖唐、宋、元、明、清、民国。它们不仅是书院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书院文化氛围的主要营造者,这些碑刻牌匾烘托出了古建筑的格调与定位。

微信截图_20190425180111.png 

 

▲悬挂于正门的“玉岩书院”横匾为明嘉靖壬辰年(1532年)所书,字体遒劲。

 微信截图_20190425180120.png

 ▲门两侧悬挂着清光绪乙亥年(1875年)重修时劳肇光用隶书题写的琴书世泽 俎梪名山木刻对联。

微信截图_20190425180129.png 

 ▲玉岩堂内的对联牌匾较多,部分价值较高。其中“忠”、“孝”、“廉”、“节”四个木刻大匾是朱熹的手笔。

 微信截图_20190425180138.png

 ▲东厅保存的碑刻牌匾最多,也比较珍贵。东厅内年代最久的牌匾当属唐代韩愈的“鸢飞鱼跃”木刻牌匾,落款为退之

 微信截图_20190425180145.png

 ▲文天祥的《幕府杂诗》四首,分刻于四块木匾上,挂于东厅后墙上。

微信截图_20190425180154.png 

  ▲天尊堂内保留了一副清末“粤东三子”之一张维屏的“行云流水见真性 明月清风来故人对联。

 

 除了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书画、楹联、石刻、诗碑之外,还可欣赏到寺前的“萝岗香雪”美景。游览其间,仔细观看,你可能还会发现一些与众不同之处,比如七檐滴水。

微信截图_20190425180201.png 

 这一个非常奇特的建筑形制,叫“七檐滴水”。顾名思义,“七檐滴水”由七个屋檐构成,分别是玉岩堂一个屋檐,余庆楼的三边上下各有两层屋檐。

因玉喦在武昌任知府期间,三太子有难,曾救过三太子,三太子感其忠勇,葬礼结束后,三太子赐以“七檐滴水”格局重建萝坑精舍,以表示对钟玉岩的感激之情。

所谓“七檐滴水”,是指下雨时雨水通过屋檐的七个位置,滴向地面的龟蛇池。这个数字是分等级的,不同等级的官员有不同的数字,民间不可私自建造。据说皇帝是八檐滴水,为了不僭越礼制,又能体现皇恩浩荡和钟玉岩在三太子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做了“七檐滴水”,以玉岩堂为主建筑,建得高大雄伟,用一檐,余庆楼作为附楼,要低于玉岩堂,但要用重檐结构。

“七檐滴水”曾是玉岩书院的骄傲,也是钟家人的骄傲。此格局一直沿用至今,历代重修都没有破坏过。